时间: 2025-04-17 18:28:35 | 作者: 颗粒包装机
纳力新材料成立于2022年1月,是一家专门干新能源产业链相关业务的企业,总部在扬州市,并在江阴市、美国、日本、韩国设有全资子公司。
其主产品复合集流体是锂电池的关键核心部件,不仅有效提升了锂电池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与循环寿命,还能够加快电池的充电速度。
此外,产品还得到了国内外市场客户的认可,例如特斯拉、三星、LG等,可大范围的使用在高性能锂电池、新能源汽车、5G基站建设、储能、军工消费电子等领域。
创始人张国平是一位从乡镇走出来的创业老兵,最初他带着30万创业,不仅干出了一个“亚洲最大”的软塑包装企业,还为扬州打造了一只“潜在独角兽”。如今,72岁还在创业一线的他,还有更多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挖掘。
1952年,张国平出生于江苏扬州。1984年,当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涌动时,申港西首宋家圩村世代务农,曾当过农场工人、干过生产队长的张家老二张国平拿着外出承包得来的不到30万元回村办厂。
创业初期,张国平向生产队征用土地12亩4分,选用社员42名,几乎倾尽所有创办了申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达集团”)。
工厂用电烙铁手工生产塑料袋,为上海的食品做配套外包装。然而,由于产品低端、缺乏知名度等原因,销路不畅,企业举步维艰。
彼时,中国出口商品的包装材料全部依赖进口,纺织品服装都需要用进口的三层共挤薄膜做包装,出口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广阔。
张国平在困境中看到了曙光,于是他聘请到常州光明塑料厂的工程师,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斗,成功研制出“三层共挤膜”。
三层共挤膜的问世,一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大力推进了出口商品包装材料的国产化进程。全国省级以上29家进出口公司都用上了申达研发生产的三层共挤膜,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初战告捷,张国平并未止步。他带领申达集团不停地改进革新突破,先后研制出五层共挤膜、七层共挤光学膜、多功能热收缩新材料香烟包装膜,一举填补国内空白。
在张国平的带领下,申达企业从一个乡镇小厂,以创新突破为引领,逐步打破国外在技术上的垄断优势,并成长为亚洲最大的软塑包装企业集团。
随着企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张国平带领申达集团逐步涉足多个领域,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等,连续创办了多家极具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如扬州纳力新材料、扬州博恒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
除了申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纳力新材料董事长的身份外,张国平还有另外一重角色——南京理工大学MBA校外导师。他用自己的创业经历和管理经验,为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解惑。
2018年9月,他还向南理工江阴校区捐资5000万元建设图书馆,捐赠1000万元教育发展基金,用于南理工教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作为一家专门干先进复合集流体研发和生产的新能源产业链企业,纳力新材料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已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填补国际国内空白。2024年,公司还入选了江苏省潜在独角兽企业名单。
据公司官网介绍,目前纳力新材料不仅拥有复合集流体研发与生产制造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还掌握了复合铜箔集流体、复合铝箔集流体以及纳米涂覆集流体的研发生产技术,和产品后端分析评价全套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升温的背景下,锂电池作为核心部件备受瞩目。然而,对于投资界及锂电行业的新手而言,集流体这一锂电池内部的核心部件或许仍显陌生。
传统的集流体,即锂离子电池中的铜箔和铝箔,作为电子的汇聚导体,其成本约占整个电池成本的6%至10%。考虑到锂电池市场的万亿级规模,这一部件的未来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不容小觑。
理想的集流体应具备轻薄且强度高的特点,以减少电芯内部空间占据,提升电池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然而,传统铜箔和铝箔在追求轻薄化的过程中,易因断裂引发安全问题。
为此,在国际新能源材料专家李学法教授的带领下,纳力新材料的工程师们研发出复合集流体,这是一种三明治结构的特殊膜材,中间层为有机物(如PET、PP、PI等),上下层则镀上金属。
相较于传统的集流体,复合集流体薄如纸张,可以替代锂电池传统正负极集流体材料,在阻燃安全性、提升锂电池寿命及续航能力、减少资源消耗等方面有着优越性,可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高效转换。
尤其对于大功率快充场景特别的重要,为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据企查查显示,早在2023年2月,纳力新材料就已经申请获得复合集流体的专利。据官方发布,企业具有新型原子沉积集流体、功能界面集流体研发与生产制造自主知识产权,截至目前,已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超过1100余件,其中PCT国际专利250余件。
此外,公司的产品得到了国内外市场客户的认可,例如特斯拉、三星、LG等,订单处于饱和状态。
据李学法介绍,2030年行业大概有上千亿平方米的复合集流体产品需求,公司将继续加大投资,上马后续项目,力争年产能达200亿平方米以上。
“复合集流体领域是一个新赛道、新蓝海。开发电池耐穿刺的聚合物复合铜箔和铝箔集流体材料,被列入了‘十四五’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李学法说。
“复合集流体”这种方案可以从源头上杜绝外力损坏导致的电池里面短路,当电池收到外部作用力破坏时,能够大幅度降低内部短路的概率。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宁德时代在 2018 年开始研究复合集流体在动力电池上的产业化应用,并于10月正式批量生产多功能复合集流体的高镍三元电池。
此后,比亚迪、亿纬锂能、欣旺达、蜂巢能源等等多家电芯制造商也自2019年起,纷纷涉足复合集流体领域的研究,推动着该领域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消费电子领域,据GGII统计,2021年7月,OPPO发布了五层夹心式安全电池,成功引入了复合集流体技术,实现复合集流体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
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复合集流体技术的应用更是备受瞩目。2023年3月,广汽埃安进行了弹匣电池2.0军标级枪击测试。测试结果为,其采用的弹匣电池2.0技术中的超稳电极界面由复合集流体材料制造成,是中国首个宣布采用复合集流体的电池。
然而,尽管这一赛道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关注与投入,但由于制造成本和技术壁垒较高,目前鲜少有成熟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量产的企业,大多处于向下游客户送样、测试阶段。
据智深投研预测,2025年全球复合集流体的市场空间有望接近300亿元,其中复合铜箔市场空间预计为206亿元,复合铝箔市场空间预计为8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纳力新材料在复合集流体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其功能界面集流体产品成功实现量产,原子沉积集流体商业化进程加速,与国内国际众多知名客户签订长期供货合作协议。
与此同时,投资112亿元的二期项目也已基本建设完毕,即将迎来交付使用的关键时刻,预计年产复合集流体超50亿平方米 。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尽管纳力新材料已建成完整产业链并进入投产阶段,但仍面临宁德时代、OPPO等企业的竞争。
在技术迭代加速、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纳力新材料能否在复合集流体这片蓝海中一战成名,不仅关乎着企业战略的成败,更代表着锂电池技术的未来突破方向。
300亿的市场蛋糕诱人,但竞争也异常激烈。对于纳力新材料而言,唯有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拓展应用领域,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添加创客君微信:chuangke-jun ,备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即可申请加入城市读者群哦!
纳力新材料《新年献礼!扬州纳力完成新一轮近10亿元融资,加速实现新能源材料产业突破》
中国产经杂志《《中国产经》封面人物 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申达实践—记江苏申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国平》